智能科技的風潮下,結合了科技元素的保險產品的發(fā)展速度要比想象中快得多。特別是在2017年,中國平安、中國太保、螞蟻金服等均相繼推出了重量型的保險科技產品。 
	 
	  例如中國平安推出的“智能保險云”系列產品、中國太保推出的“阿爾法保險”、螞蟻金服推出的“車險分”等,均在今年刷屏了保險圈,成為圈內討論眾多的“網紅”保險科技。 
	 
	  那么,這些時髦產品的內功如何?各家公司的算盤是怎么打的?科技對保險業(yè)務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保險科技產品扎堆上市 
	 
	  2017年可以說是保險科技迸發(fā)的一年,與此前人臉識別投保等小打小鬧不同,不少保險公司開始將保險科技列為發(fā)展戰(zhàn)略,也發(fā)布了不少相關產品,整個保險科技行業(yè)的高調亮相頗有種時代使然的使命感。 
	 
	  例如中國太保今年提出了“數(shù)字太保”戰(zhàn)略,近期更是攜“阿爾法保險”這款智能保險產品高調亮相。據了解,這款產品主要通過基本信息、家庭結構、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社保福利、生活習慣6組問題,利用大數(shù)據算法,構建個性化的家庭保險保障組合規(guī)劃,以實現(xiàn)“智能投顧”的角色,用戶在太保官方微信上即可使用該功能。據中國太保方面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該產品9月1日上線后4天,用戶訪問量高達200萬。 
	 
	  此外,中國平安近期也發(fā)布了“智能保險云”產品,其中包括“智能認證”、“智能閃賠”等產品。所謂“智能認證”,主要是利用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為每位客戶建立起生物檔案,完成對人、相關行為及屬性的快速核實。“智能閃賠”簡單來說是為車險客戶提供比較便捷的理賠方式,用戶只需要按要求上傳車輛損壞照片及視頻,就可以享受在線損失精準定價及理賠,時間縮短到以分鐘計算。
	 
	  同樣的市場參與者還有螞蟻金服。今年上半年,螞蟻金服相繼推出了“車險分”和“定損寶”等產品。所謂“車險分”,即“從人”定價,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對車主進行精準畫像及風險分析,從而對車主進行評分,該評分可以直接影響車險定價,分數(shù)越高說明風險越低。產品開放約100天,日均調用次數(shù)達數(shù)百萬次。而“定損寶”則是針對車險理賠的,通過圖片識別等功能,協(xié)助車險理賠。 
	 
	  另外,一些互聯(lián)網保險公司如眾安保險等,以及保險銷售公司如宜信博誠智能保險等也推出了大健康類、智能投顧類保險科技產品。 
	 
	  爭搶保險科技蛋糕 
	 
	  從上面這些“高大上”的保險科技產品中,不難看出一些行業(yè)發(fā)展的特點。 
	 
	  首要的一點是,保險科技已成為互聯(lián)網金融服務公司與保險公司在保險領域競爭的切入點。比較典型的是今年上半年相繼推出“車險分”和“定損寶”的螞蟻金服。公司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旗下的螞蟻保險已成為國內第一大保險平臺,與80余家保險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代銷過2000余款保險產品,服務用戶達4億之多。 
	 
	  與具備保險經營資質并擁有較為完善的行業(yè)數(shù)據的保險公司相比,互聯(lián)網金融服務公司介入保險科技領域的優(yōu)勢何在?螞蟻金服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以“定損寶”為例,雖然財險公司對此服務需求量比較大,但相應的產品研發(fā)有極高的技術門檻,同時還需要投資大量資金、人力,投入周期長達數(shù)年,資金成本高達幾億美元。一般的保險公司如果要自主開發(fā)相關產品,投入是非常大的,而螞蟻金服本來就有技術方面的積累,開發(fā)起來相對容易。 
	 
	  車險領域頗受科技青睞 
	 
	  另一個行業(yè)動向是,車險領域已經成為保險科技的主要目標領域之一。今年以來,多款產品均定焦在車險定價和理賠環(huán)節(jié)。除了前文提及的“智能閃賠”和“車險分”,還有中國人保發(fā)布的“科技理賠”系列產品,該系列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快速對損傷車輛進行損傷零部件的識別且給出車廠定價及附近修理廠等信息,方便車主選擇。 
	 
	  業(yè)內人士分析,之所以車險業(yè)務格外倚重新科技以開拓精準定價和快速理賠功能,或許與車險大面積虧損及二次商車費改(商業(yè)車輛保險市場化改革,其目的之一是提高車險運營效率)有關。 
	 
	  此外,與智能科技對車險的爭奪相類似,有關健康險業(yè)務的保險則大多與大健康概念相結合。例如眾安保險開發(fā)的“步步保”是一款關聯(lián)智能手環(huán),以獲取的用戶運動步數(shù)來定價的重疾險,從而嘗試將個人生活習慣與保險定價相結合。 
	 
	  時代進步還是盲目跟風 
	 
	  但是,對保險科技產品的火熱局面,業(yè)內也不乏反思和質疑。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保險科技的發(fā)展有些盲目,有不少是腦袋發(fā)熱的產物。 
	 
	  “很多技術上的東西是針對車險的,但保險公司沒有意識到,車險市場因智能駕駛等技術的出現(xiàn)實際上在走下坡路。”郝演蘇還說,再比如智能投顧等保險科技產品,除非其真能對家庭財富、家庭健康狀況有全面的評估和指導,否則意義不大。而如果真能達到財富管理的目的,投顧的成本就上去了,保費收入就沒有意義。 
	 
	  開發(fā)智能投顧產品“阿爾法保險”的中國太保首席數(shù)字官楊曉靈在談到該產品的用處時,曾坦率地表示:“我們就是想通過‘阿爾法保險’來進行消費者教育。”但顯然,消費者教育的效果在短期內無法顯現(xiàn)。 
	 
	  不過也有一些產品得到了不錯的用戶反饋。例如前文提到的中國平安開發(fā)的“智能閃賠”。2017年上半年平安產險使用該產品處理車險理賠案件超過499萬件,顯示出科技對保險業(yè)務的切實輔助作用。 
	 
	  再比如運營了100多天的、旨在對車主進行智能風險分析的“車險分”產品,其首批客戶大地財險已將“車險分”合理融入公司車險業(yè)務的定價過程中。大地財險認為,該產品確實能夠在“從人因素”的風險識別方面起到輔助和補充作用。 
	 
	  郝演蘇對表示,保險行業(yè)確實需要創(chuàng)新,但應主要集中在銷售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上,其他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保險科技產品,將隨著人們對隱私的重視,越來越難以推進。
	 
             
	        
	        	
{item.des}